1.郑振铎《猫》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郑振铎猫_郑振铎猫蕴含的人生哲理

郑振铎《猫》的写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扩展资料:

中心思想:

《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赏析: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足智多谋。

调和鼎鼐、左道旁门、殚智竭力、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无以复加”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

另一方面,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时,作者一般用近似口语表达。

突然对这桩小事的结果用上了郑重其事的词语,于是给人谐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等。二是把这些庄重的准文言词语乃至更为庄重的法律用语套在猫身上。

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词句品味”第1句中已举到“执法如山”等例。再如猫“光临寒舍”“历史重演”等等也属此用法。三是用在厨师身上。

像称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把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区区小事喊着“自告奋勇”。

把生活之事放大,处处煞有介事,风趣油然而生。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百度百科-猫

郑振铎《猫》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于上海

《猫》知识点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 、 学者、 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

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本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请将?芙蓉鸟?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同情、怜爱弱小者。《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的主旨。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主要内容:

写到了三只猫,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都是受人欢迎的,它给人带来了欢乐,是人的宠物,是可观赏可玩弄的物品,第三只猫由于天性的忧郁和懒惰被人厌弃,人的爱鸟被咬死,怀疑是猫所为,于是棒打猫,猫受伤后死掉。

猫对于人来说是弱势群体,是不能张口说话的无语者,话语权在人手中,我们可以对一只猫大加赞誉,也可以对一只猫极尽贬抑之能事,一切都由人说了算,识趣者或者是天性会讨人喜欢的动物可能会博得人的赞赏宠溺,而不识时务者却要造到人的抛弃乃至杀戮。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中心思想:

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扩展资料: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三只猫无论从“出身”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懒惰,都表明它在“我家”得到的宠爱都不如前两只猫。如此看来,第三只猫大概不会再落得一个“自然死亡”或“被外人掠夺走”的悲剧命运吧?

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被我害死。至此,猫这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百度百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