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2.《草原牛羊壮》二年级美术教案

3.谁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么分段?段意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4.草原教案

5.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6.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7.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8.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原文及教案

故乡的草原教案_草原教案

全文共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四年级综合实践草原教案的示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概况,包括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收集、整理和归纳信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草原的气候特点和动植物。

3、草原上的人类活动和文化遗产。

4、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草原的照片和,引导学生进入草原这一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学习:通过讲解、展示、播放等方式,介绍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等知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访等活动,收集有关草原的信息,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4、课堂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草原的了解。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收集、整理和归纳信息。

2、在实践活动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

3、在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保护草原可持续发展,可取的措施

1、实行合理的草原轮牧制度

理性规划草原的放牧量和地点,合理轮换放牧区域,让草原能够得到适当的休养生息,避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破坏性行为。

2、推行生态畜牧业

强化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保意识,细化管理,减少污染,让畜牧业逐步向绿色生产和生态养殖方向发展,益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

3、加强草原防护治理

对于草原上出现的各种恶劣情况,例如草原火灾、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要及时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4、促进草原科学管理

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完善草原管理体系,包括草原的监测、评估、规划和管理等各种环节,从而更好地保障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草原牛羊壮》二年级美术教案

#六年级# 导语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由于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 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谁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么分段?段意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篇一:草原牛羊壮

 广西美术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美术

 第三课 《草原牛羊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的美。

 2、在学习观察中了解草原的特点,会根据所观察的给草原上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湛、博大。

 2、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达美好的记忆。

 3、通过观察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草原吗?一般在什么时候能够看见草原牛羊?有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兴趣?我们一起来了解草原。

 2、学生模仿牛羊的叫声,增强课堂气氛。

  二、根据引导学生体验草原牛羊壮的场面。

 1、草原它的突出的颜色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牛羊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3、讨论草原的绘画方法,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制作方法。

 小结:草原美吗?既然草原那么美,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草原?

  三、指导看图,再次感受草原的魅力

 1、学生自由看图,讨论从上获得什么么信息?

 2、感受草原的精彩,从中找出两种以上的基本构图,如圆、长方形等。 3,、抓住事物的主要色彩,为接下来的绘画做铺垫。

 4、颜色的种类:天,蓝色的;云,白色的;草,绿色的。

  四、拓展练习

 1、我们体验了草原的美丽,也初步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下面老师给你

 们准备了一幅画,希望你们独立来完成,学会给图画涂上相应的色彩。

 2、讲解作业,不要求学生画得有多逼真,关键是要动手。对颜色上得

 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后延伸

 学生观察比较:谈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草原?更愿意在哪种环境下生活?以此提高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天蓝蓝,草青青,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草原上的牛羊自由自在,多快乐!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绿色的大草原!

篇二:桂教二年级美术教案草原牛羊壮

  草原牛羊壮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欣赏各种表现草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美术手法来 表现自然美景。

 3、通过记忆与联想,利用各种方法表现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学重点:有创意地表现草原上的各种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 画面的组织和构图。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有谁见过大草原?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里都有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描绘大草原上的动物们的生活吧!

  二、讲授新课

 1、 同学们觉得大草原上的动物平时都在干些什么?

 2、 通过欣赏课本的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大草原。

 3、 让学生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和想了解的问题。

 4、 教师简介大草原。

 5、 大草原美在哪里?教师从大草原的形、色以及草原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知。

 6、 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师示范,学生作业

 1、 教师作剪贴、画画的示范。

 2、 教师讲述本课作业要求。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画笔或用其他材料把对大草原的感受表现出来。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篇三:中国最美的草原

 草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几乎所有的草原都有不同的美。在入围的12个草原中,专家们评选出了2个最美的草原。荣居榜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欧亚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在这里,牧民与草原,演绎了一首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曲。

 请看中国最美的草原——

  一、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当地民间有一个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她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她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从呼和浩特驱车2000多公里、历时三天抵达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

 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二、伊犁草原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这是每一个到过伊犁的人,无不发自肺腑的感慨。清晨气温大约20摄氏度左右。黄褐色的牛和白色的羊,三三两两地在跟前悠然散步。五六座毡房已升起了炊烟。阳光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不断改变着巨幅油画的色彩和线条。远处雪山耸立,山脚下莽莽苍苍翠绿的塔松、高昂的白桦和苍古的杨树、榆树,好似一群刚柔相济的伟丈夫,他们阳光下的剪影,灿烂温柔地向草原倾泻着。开满密若繁星般五颜六色小花的绿草原哟,也醉在飘溢着奶香的阳光里。使游客宛如在神话中漫游。毡房,十几座粉色的小木屋,确实是牧民和游客们的家。游人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美丽生动的家而感动。“家”的旁边,还有潺潺河水在唱着草原的牧歌。那拉提草原,这样一个由草原、森林、河谷、山体组成的自然风景区,你置身于它的怀抱,一眼可望尽春光冰雪,一日可走进春夏秋冬,热有温泉,凉有雪溪,绿有草原,荒有大漠。此景此境,让研究风景园林的年轻专家邓微先生大为惊叹:“这样一处银色雪山与绿色草原相互媲美的草原,将是填补我国草原风景型空白的、珍贵独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曾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摄影家来到新疆拍过了天山天池后觉得已经拍摄到了新疆风景的经典,本地的导游介绍他去

 伊犁看看,他不以为然想想不会再有多大惊喜,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当翻越了山梁时,他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雪山和草原交相辉映,冰川的融水与清冽的泉水滋润着辽阔的牧场。那里山花烂漫,牛羊悠然漫步在蓝天碧草间。在这里他呆了一个多月才满意而归。

草原教案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草原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 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学习生字。

 1. 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 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 指导书写:

 a) 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 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 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 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 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 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 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 完成课后题:2、3。

 f) 布置作业:《阅读》

草原教案 篇2

 活动来源:

 《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社会领域提出了“通过多种媒介和活动,使幼儿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懂得尊重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于是在班级中我们开展了“中国民族多"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对于民族舞蹈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和幼儿通过欣赏、学跳、创编来感知民族舞蹈的特点n这次活动是其中的一次。

 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族三段体音乐欢快、优美的音乐风格特点。

 2、初步尝试合作创编蒙古族舞蹈,感受创编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课件、小水桶。

 2、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认识蒙古族的习俗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感受蒙古舞蹈的音乐特点

 1、幼儿听《草原小牧民》律动进教室。

 2、蒙古骑马、挤奶动作练习。

 二、欣赏音乐并观看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一)幼儿欣赏音乐。

 1、师:今天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小朋友认真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好像看到了什么?

 2、幼儿。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情。

 (二)幼儿再次欣赏音乐并欣赏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同时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

 1、现在夏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到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2、幼儿根据幻灯说出人们的生活。

 3、你发现音乐有什么变化?

 4、教师为幼儿介绍音乐。 (这首音乐是三段体音乐表现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盛会上骑马、摔跤、挤奶的欢乐场面)

 三、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快慢变化

 1、刚才小朋友看到了蒙古族人们有趣的生活,如果你是蒙古人你想做什么事情?想一想音乐快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慢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2、分段欣赏音乐:

 (1)快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

 (2)跟着快的音乐做一做动作。

 (3)慢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

 (4)跟着慢的音乐做一做动作。

 四、幼儿分组听音乐进行编舞

 1、请幼儿听音乐分成5组进行舞蹈创编。

 师:刚才小朋友的动作做得很漂亮,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做个蒙古小牧民,一起来编个舞蹈,可以加上简单的队形变换,注意音乐的快慢变化,让你的舞蹈更加漂亮。

 2、教师鼓励幼儿合作,并简单介绍道具。

 3、幼儿自由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自由展示

 1、幼儿集体听音乐自由展示。

 2、幼儿分组自愿展示

 六、幼儿听音乐出教室

 活动反思:

 中国民族舞蹈体裁、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幼儿在学习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民族舞蹈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而且能感受到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初步能力。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丰富内涵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选择,但是幼儿对于民族的认识比较浅,因为民族离幼儿的生活比较远,于是我们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故事等多种形式丰富幼儿对蒙古族、蒙古舞蹈的经验。

 以前在教民族舞蹈时更多的是让幼儿模仿学习,幼儿多是单纯的训练,而大班幼儿有创编能力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让幼儿学习基本动作后进行了此次创编活动,意在发展幼儿的创编能力。在本节活动中我选取了三段体的音乐,幼儿能够大胆创编舞蹈 最重要的就是对音乐的倾听和理解,于是活动一开始我请幼儿完整 的欣赏音乐,让幼儿对-I-=乐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分段欣赏进一步让 孩子理解音乐,为幼儿创编舞蹈打下基础。为了让幼儿更丰富的创编舞蹈,我通过同伴学习、小组协商、动作频率变化、方位变换等方式引导幼儿创编,应幼儿的需要还为幼儿提供了挤奶筒,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幼儿体验成功提供帮助。

 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从头到尾始终高涨,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体验与感受、交流与发挥,真正达到了活动化的共共同学习。

 专家点评:

 幼儿园教师在进行传统民族舞蹈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的是动作的训练,一般以教会为目的,过程中要求幼儿单纯模仿,忽视幼儿对民族舞蹈的感受力、创造性和表现能力。延庆二幼的夏淑芳老师,在进行蒙古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育活动时,从艺术领域核心价值入手,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和兴趣,运用不同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为幼儿前期经验的丰富提供了必要和有效的支持。蒙古族舞蹈对于大班幼儿来讲,相对陌生,他们不知道蒙古族的人每天在做什么,用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那些舞蹈动作,夏老师通过、、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对蒙古音乐和舞蹈的欣赏,丰富了幼儿关于蒙古的生活经验,了解了一些民族风情和习俗,为舞蹈的创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以及认知的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引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是能够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逐级分化,为达成目标创造赣是草原小牧民.豢謦蠡琴擎黪》赣澄幼儿园教育活动亲例及评析了良好的条件。在有限的教育活动时间内,大班幼儿要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快慢和特点,还要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如果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有效的调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教材的透彻分析,以及对本班幼儿的全貌了解,就不可能十分准确的定位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而夏老师凭着对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幼儿的爱,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很好地把握了重点和难点的逐级分化,为幼儿能够有兴趣、专注的参与活动,完成活动目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是幼儿自主自由自愿状态的激发,符合艺术领域中舞蹈教学的核心价值的倡导。舞蹈的学习是富有个性和自我的学习,若千篇一律,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就严重违背了艺术领域的价值追求,而夏老师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始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实施教育,引领幼儿去发现、探索,整个活动动了起来,充满了活力、富有朝气,能够不断地听到教师接近于生活语调的亲切、愉快的说话声、歌声和笑声,让人有身临其境并渴望融入其中的愿望。总之,舞蹈教学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不但施教教师要有舞蹈素养,还要有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育的教师,才能够根据需要,仔细洞察幼儿美丽的童心世界,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心灵,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让舞蹈成为幼儿喜爱并对其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活动。

草原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应音乐的特定音效,感受原野风乐曲的节奏明快和热情奔放。

 2、尝试发明不同的欢呼声,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a:经验准备:

 b:材料准备:

 CD光碟、拉拉彩球、口哨、道具火堆、动物图卡、动作图卡。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感受热情奔放的乐曲。

 难点:能听辨特定音效变换动作。

 四、活动过程:

 (一)暖身入场(音乐:幸福拍手歌)

 导语:今天我要去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跟我一起去吗?我高兴的时候会喊一声“欧耶”,你们呢?

 (二)故事引导

 师:今天宝宝家要举行一个宴会,来了许多客人,宝宝很高兴,拿出他最喜欢的玩具请小客人玩,这时,甜甜阿姨和她的女儿小点点也来了,宝宝很热情地招待了她们。家里好热闹呀,宝宝的爸爸妈妈决定举行一场篝火晚会。

 提问:小朋友,还记得在我们在电视上看过篝火晚会吗?篝火晚会都有些什么呢?

 (三)感应音效

 1、第一遍音乐:幼儿安静欣赏,教师动作提示。

 导语:听!宝宝家的篝火晚会开始咯!篝火晚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在音乐里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哨声、呼应声)

 音乐让我们感觉怎么样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2、第二、三遍音乐:手足律动

 导语:你们想参加篝火晚会吗?音乐里有一个哨子声,当你听到哨子声时把你的手举起来打招呼(哟呵~)。

 a. 音乐:(坐)拍身体各部位

 哨声:做举手状(欢呼)

 导语:你们的欢呼声真好听,我再站起来表演一次。

 b. 音乐:(站)拍身体各部位

 哨声:做举手状(欢呼)

 3、第四遍音乐:动物律动

 导语:你们的呼应声把森林里的一群小动物都叫来了,我们来看是谁来了?(从易到难出示动物图卡),(学动物律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当听到哨声的时候就变成各种小动物,再听到哨声就再变成另外一只动物。

 音乐:模仿动物特征

 哨声:动物叫声

 (四)口技律动

 师: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宝宝开心的时候是怎么喊的?我们也来学学吧(哟呵~)。除了可以这样叫,还可以怎样叫呢?配上相应的动作(发出各种声音练习)。

 音乐:做舞蹈动作

 哨声:欢呼声

 (五)篝火游戏

 导语:我发现你们参加篝火晚会的时候会唱会跳了,我呀给你们准备了篝火晚会里必须有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出示啦啦彩球和火堆)

 注意:交代游戏规则,练习一遍

 音乐:手持拉拉彩球跳舞。

 哨声:向空中抛接拉拉彩球

 (六)结束活动。

 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该回家啦!咱们走吧……(听音乐出场)

草原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欢乐草原

  活动目标

 1、在情景中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并有节奏地舞蹈。

 2、感受蒙古舞的特点,愉快地表现民族舞蹈。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 已初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

 ppt课件、蒙古帽

  活动过程:

 一、走进蒙古——感受蒙古的美

 1、(播放课件)我们来到了哪里?大草原给你什么感觉?

 2、幼儿倾听优美的琴声:是什么琴拉出来的?

小结 :这就是马头琴,琴的顶部是一个马头的形状,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蒙古族也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二、欢乐挤奶——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

 (一)欣赏蒙古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1、看看草原上的人,除了骑马还在干吗?

 2、那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招待客人的吗?

 (二)大胆想象各种能让奶牛多产奶的好方法并用动作表现

 1、想挤奶吗?你们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奶牛产更多的奶,让它和你成为好朋友?

 2、幼儿听音乐做善待奶牛的动作。

 3、奶牛很舒服,准备产奶了,要怎么挤呢?

 4、幼儿听音乐自由做挤奶时的动作,并请个别幼儿介绍并表演。

 5、教师将孩子创编的动作串联、组合起来,引导孩子一起舞蹈。

 提示:提、压手腕的提示、动作做大、夸张一点、听着音乐表演。

 教师做挤奶舞动作的示范。

 6、幼儿听着音乐初步尝试挤奶。

 7、在比较观察中学习正确的挤奶的动作,注意手腕的提和压。(提示“轻轻提,往下挤”。)

 8、丰富各种挤奶的姿势。“挤奶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什么姿势挤奶你可以挤得稳,挤得多?”(各个方向挤,立跪等姿势)

 9、听着音乐,完整的挤奶舞表演。

 10、小结:终于挤满了一桶牛奶了,拿着慢慢的牛奶坐下来慢慢享受吧。

 三、感受舞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蒙古舞的热爱

 1、教师表演蒙古舞,幼儿欣赏。

 2、小结:你们喜欢这段蒙古舞吗?我们可以在小舞台一起来跳一跳这段蒙古舞。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播放凤凰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板书:

 草原

 人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文中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

 3.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教案,老师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老师上课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知识的依据,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他们的教案通常能很深层次的体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接下来的我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希望大家能喜欢,并且进行借鉴和参考。

  《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原文及教案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教案设计栏目我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欢迎给位老师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阐释;利用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滚动)。

 3.引导在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原文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

 草原就象绿色的海,毡包就象白莲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2.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结合歌词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凸显本年级的教研主题——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验研究,在教学中,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为题进行仿写的训练。

 德育目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地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读书、想象感悟、美读成诵。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入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请同学们看老师来书写课题,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教师范读课文。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比老师读的好,有信心吗?

 二、品读歌词、欣赏草原

 1、自主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歌词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画出体现草原美的相关语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书旁。

 2、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3、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交流第一句:绿草看出草原上的草长得又绿又茂盛。

 遍地花想到草原上的花很多。

 是啊,在绿绿的草地上盛开着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是多么漂亮,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读、评价读。

 看草原上的草和花说说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情形?

 带着你此刻的感受,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交流第二句:

 彩蝶纷飞百鸟唱想到在百花丛中,各色鲜艳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很多小鸟在歌唱,草原真美呀!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

 一湾碧水映晚霞展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交流第三句: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你能想到哪句歌词?齐读这句歌词,想说些什么?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美美地读一读。

 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遍地是花,彩蝶纷飞、百鸟歌唱、骏马成群、牛羊似珍珠、看到这样的情景,让我们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赞叹:

 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把它记在心里吗?引导学生背心、背诵,交流背诵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第一小节歌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小节歌词。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草原的美?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比喻句

 找出这样的句子,引出毡包就像白莲花。了解毡包。看,再读句子。

 如此美丽的景色,你想用什么词来概括呢?

 草原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看草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齐读后两句。

 想一想,牧羊姑娘唱的是什么?

 三、欣赏草原,自由表达

 老师把这首歌曲也带来了,现在让我们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想说些什么?

 四、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草原儿女爱自己的家,我们也爱自己的家,看看哪位小诗人能把我们的家乡描绘的最美,最让人留恋。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3.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感受人民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和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草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沧桑巨变。

 教学重点:

 1、用充满赞美、富有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象。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中的修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草原的深沉的、深厚的爱

 教学难点:

 1、体会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1、五张带有草原风光的并配上对草原赞美的语音。

 2、德德玛演唱的画面背景是草原风光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MTV

 同学们:

 请看大屏幕老师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你真聪明,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这节就来学一篇描写草原的诗歌。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请学生回忆一下,你刚才看、听到了什么?

 2、欣赏了这首歌后你想说点什么?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学习生字。

 三、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1、小组内朗读,交流朗读方法和感受。

 2、在班里举办朗读比赛然后交流感受。(每个小组选1名代表)

 3、配乐诗朗诵。由比赛获胜的同学参加

 教师要做相应的指导。

 4、学生自由练习仿读。

 四、完成书P51练习1。2题

 1、做1题时,老师播放课前准备的配音。

 建议:2、做2题时尽可能的用学习有因的学生,这样会使这些学生也会有成就感。

 五、作业设计

 1、会写本课7个生字。注意“骏”的写法。

 2、会认4个生字。注意“似”“撒”是多单字。

 3、试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生掌握情况。

 1、听写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组词。

 2、检查学生对多字“似”“撒”的掌握情况。

 3、让学生试探性的背诵课文。

 二、再次探究课文,深入体会草原的美丽。

 1、找学生朗读课文。

 2、每段歌词都写了些什么?

 3、先在小组内探讨、交流你是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全班交流。

 4、小组内探讨一下本课用了哪些修辞?

 这些修辞在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什么好处?然后集中交流。

 三、说说咱家乡美比赛。

 把自己当做草原上的小朋友,向没有来过草原的客人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要求小组内合作完成,可以用你们在其它地方收集的资料,介绍自己的家乡,其他组的同学拌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如果导游答不上就可以给该小组减10分。我们看哪个小组导游做的好。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整理,然后上讲台来展示。

 四、总结

 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什么?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课写一篇介绍草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