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怎么写_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1.怎样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2.中学地理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地理活动课设计
3.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地理》考什么
4.初中地理如何创设情境贯穿课堂 情境设计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5.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
6.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
7.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谈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要:
本文聚焦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挑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策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升其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学策略,以期为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认知,还涵盖人文社会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空间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索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意识,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主流,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地理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三、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
整合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有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观测、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初中地理教学为例,该校通过实施上述创新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表现更加积极活跃,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显著提高。同时,学生们还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通过整合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怎样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针对现在复习课的有效性低的现象——学生昏、教师累、效率低,笔者进行了相应的、初步的实践研究,寻找有效的、人性化的、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复习课型。研究得出:我们首先明确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为复习目标,做好复习课的准备——备教材、备考点、备学生,再根据实际情况用活动型复习课、讲授型复习课、实践型复习课等课型模式,以达致复习课有效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 复习课
复习课很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期末的时候课时很紧,内容又多,学校其他事情的压力又大。这时,可能不少老师就选择了简单的处理方式,如划重点、背大纲、题海战术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备考,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等于把复习的任务转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这两年我一直致力于《初中地理有效复习课》课题的研究,并已通过的该课题的开题和中期评估。研究期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复习课和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的课例,借鉴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多种复习课课型的实践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进行有效复习课研究的必要性
每到繁忙的期末,办公室每一位老师都会忙得昏头转向。偷闲之际还不时会吐吐苦水:“最讨厌上复习课了,有我讲,没他讲,一个字形容:累!”为什么累?因为老师们都希望在最后的关头帮学生查漏补缺,自嘲为“消防队员”。而在课室,学生同样在忙得昏头转向,大家都想着在最后的关头作最后冲刺。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多很多,老师讲课的节奏、语速随着时间的倒数而快速转动起来,学生慢慢的变得有心无力,学习效率低下。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1。学生没能掌握好复习内容,我们老师讲再多也是无用功,这样的复习课是无效的。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地告诉我们,复习应是对知识的提高和升华。这成为我研究的指导思想。要是我的复习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说明之前我没有用心去修筑,基础没有打好,最后才来修补是事倍功半,浪费人力。复习是为了“加固”,这才是我的基本目标,能添建楼房则是锦上添花,是长远目标。
二、有效复习课的目标达成准备
对于教师,首先必须参透教材,明确考点,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复习指向。普通的新授课我们还有教材、教参、优秀课例等材料可以参考,而关于复习课的指导丛书是比较缺乏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考试范围、往年试题的考点分布等作为参考,结合经验给学生进行复习。因此我认为复习课是最有挑战性的,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参透水平。为了提高实效,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复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复习课课型
明确复习目标,是我们选择复习课型的前提。复习目标也即是我们在这节复习课上要落实哪些考点,用什么方式落实考点。我们可以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知识框架的构建,或是做题技能的训练等方式达成目标。确定目标后可以确定复习课型。按照教学时段来分有单章复习课、学段(学期、学年)复习课和结业、升学备考复习课;按照复习内容来分有专题性复习课、单元复习课和综合性复习课;按照复习的功能目标来分有知识归类复习、检测讲评复习和能力训练复习等2。比如我在结业复习中对《气候》是进行了专题复习。我先对气候有关知识点进行知识归类,构建知识框架。在这里能够复习到与气候有关的所有知识如气温、降水、气候分布等。同时以气候为基础的知识如农业、河湖、水和人口分布也可以得到复习。各关联的知识点统一呈现,能给予学生一个宏观认识,思路清晰,化繁为简。这样的复习效率是较高的。
2.备教材
复习课要求教师先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理清各知识点或各章节间的关系。然后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列出复习提纲,确定复习重点与难点,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把书读薄”。复习提纲要依纲靠本,以课标为依托。教师在这个环节拿捏的准确度,是影响复习课有效与否的关键点。
3.备考点
考点包括知识考点、技能考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点。如结业考试的知识考点,市教研室有明确的考试范围指示,再通过研究课标和教学大纲得出明细考点,历年的试题也有借鉴作用。技能考点包括图表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区位分析能力等,尤其是对各类图的表处理能力是重要环节,应加强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点主要是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如今年应关注关于低碳生活、玉树地震、西南旱灾、世博会、亚运会等。
4.备学生
我们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各知识的掌握情况、精神状态、喜好等来设计复习课。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这是我们制定复习课的难度和广度的依据。要做到有效复习还应保证不重复劳作,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学生较弱的部分可以加强训练。同时应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迎考。
三、有效复习课的探索
上复习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让学生温习旧知识,二是对学生进行技能的提升,三是对相关知识归纳总结,适当时候还可以进行知识的提升,渗透学生的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中的实践指导。实践证明,复习课上应实现“讲”、 “想”和“练”的结合,缺一不可。“讲”包括教师讲和学生讲。教师要注重多讲“总结性发言”,多讲做题技巧,多讲鼓励字句;学生的“讲”是学生的“想”的体现,“想”是在老师“讲”后的反思。鼓励学生多讲,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能帮助发现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并及时加强训练。“练”是在“讲”、“想”后付诸行动,巩固所获,并在透彻理解后于练习中提升技能。只有三者合一,才能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那怎样可以做到以上的“三点一线”训练呢?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参考了各前辈的案例,融入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后尝试了几套方案。下面给大家介绍我认为比较有效的三种有效复习课课型。
1.活动型复习课——内容整合法:对复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复习课。
当复习内容比较多,内容难度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时候,我喜欢把这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知识的重现。七年级下册的地理总复习课中,其中的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节选):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复习的知识点) 实现技能
相互认识
1)介绍各国参展公司代表
2)为促进了解,各国都带来了一个问题来考验合作伙伴对本公司的认识 学会沟通
日本“奔甜”汽车公司出示问题:看,你知道日本发展经济的秘诀吗? 引导学生从资料找到日本日本发展经济的秘诀 理解日本利用岛国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经济,知道海运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综合能力
美国的“童用”国际汽车公司出示问题:你知道我国在哪里吗? 引导怎样描述地区的地理位置 描述美国的地理位置,知道美国地理位置优越,这是美国经济发达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方法
( 省略部分内容)
相互了解后,确定合作意向,进行游说、竞争、合作等活动
“奔甜”汽车公司应该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引导分析工厂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 知道日本工业区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因果示意图的填法
“德黑兰”首都炼油厂 向日本输送石油的航海线 海上生命线依次经过什么海洋?海峡? 知道日本“海上生命线”的意义 读图能力
泰国的“哒哒”橡胶园 位于东南亚,他向日本、美国输送橡胶是否便利呢 分析泰国往外输送作物应考虑使用的运输方式 知道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十字路口” 读图,用图能力
美国 “童用” 国际汽车公司可以在哪里设厂呢? 分析美国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 分析美国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特点 读图,用图,并从图上提取信息
活动型复习课侧重于学生的“讲”和“练”,其优点是:
①这节复习课内容整合适度,容量虽大,但学生负担不重。如果用传统的复习课复习这么多的内容,既单调又繁杂。单调是指单一的讲解和习题会枯燥无味,繁杂是指体现不出知识的联系性,知识得不到整合,容量会显得很大,学生的负担很重。现在我把这么多的内容通过一条很有趣的线索整合在一起,而且内容间的联系很显而易见。比如说通过德黑兰炼油厂和日本汽车厂的合作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海上生命线”的由来和重要性。通过德黑兰炼油厂设计向日本汽车厂输送石油的交通线路设计,学生便清晰地记住“海上生命线”所经的海域与海峡,各考点都是在轻松自在的活动中得到巩固。活动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突显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这完全符合新课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这样,我们能把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
②在活动中我们及时训练了相应的地理技能,活动是有的放矢的,而且是有相应实效的。如学生必要掌握的读图、用图能力,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从图中提取信息,及地图的对比、综合,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方法,因果示意图的填图法等等都在活动中一一得到练习和巩固。若是传统复习课,一节课要复习这么多的技能,对学生来讲可谓排山倒海,负荷超载。而现在,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把知识技能都重新温习了一遍,轻松掌握。
活动型复习课对师生的要求:
①这样的复习课节奏较快,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地理基础。
②在小组活动中,虽然已经必须全员参与以取得活动名次,但是仍以水平较高的学生为核心。其他组员尤其是一些较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可能跟不上或人云亦云,学习效果一定理想。所以,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应把活动的设置更加细致一点,注意分层教育。
2.讲授型复习课——图示法:对地理自然原理的复习,借用图示法将更加高效。
对于自然原理,可以运用“图导、图解、图变、图练”八字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敏捷的地理思维能力。初中地理复习较多用到的是““图导、图解”法,“图导”是将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图形化,形象直观,易记,易懂,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图解”是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测试题通过绘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地图、示意图或者联系图把各关联的要素连接起来,以促进学生综合理解。在新授课的时候,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各要素可能是单独讲授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介绍《世界的气温》,第二节介绍《世界的降水》,第三节介绍《世界的气候》。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借用亚欧大陆理想气候分布图(请看附图一),一边填写各气候的分布位置,一边根据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分析它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宏观理解和识记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地图上各要素的综合罗列,学生能自己归纳出各气候特点。这样子,比起逐个气候来讲解要高效率,并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又如复习季风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与其让学生背诵下书本的那段文字“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如就借用地图一边画上风向,一边引导学生分析风源及性质,从而得出冬季风和夏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而带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用地图展示地理要素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再举个例子,在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关于各分界线的多重身份一直是学生的痛处,又是干湿区分界线,又是温度带分界线,又是气候带分界线——太多太繁杂了,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为此我用了示意图讲解法,一边讲解一边画图一边引导学生分析,把8年级全册书中介绍到的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各区域的主要特征逐一呈现,在图上学生可以完整地看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附图二),有种豁然开阔的感觉,知识得到了整合,似乎容量也减少了。这样的图示讲解方法是有效的。
图示法的优点:侧重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想”。帮助学生理清各要素的关系,理清思路。
图示法对师生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保证思路非常清晰,要素之间的关联应自然导出,并举实例说明其关系。同时应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则应减慢速度,循序渐进。
3.实践型复习课——自命题法:鼓励学生自己命题,是落实考点的有效方法。
复习课上落实考点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它等于缩小了我们的复习范围。呈现考点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1、划重点;2、列提纲;3、做典型练习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形式枯燥无味,学生掌握的比率较低。摸索中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个方法,让学生根据之前做的练习题及自己对该章节的理解,自己命题编制一套考试题目。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非纸笔考试的内容,开学初就提前布置,提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练习中收集好题材。学生的参与面很广,积极性很高。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也就等于整个学期学生都在研究教材,在关注着考点,甚至还研究课标。这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必然产生一个长远又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个活动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又促使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命题者要求附上参考答案,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研各究知识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疑会更加牢固。
自命题法的优点:侧重于学生的“想”和“练”。学生主动关注考点,主动参与复习,复习效果良好。
自命题法对师生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指引,使学生有的放矢。刚开始使用这个课型的时候,宜从小范围开始,比如章节的小测、单元测验等。
四、有效复习课下阶段的研究方向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是实现有效地理复习课的保证。“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强调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对学生学案的设计,这都说明我们应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起到决定性作用。新课标提出,我们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显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还注意用生动活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配以、景观图、地图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享受每一节的地理课。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听课认真,学习有效率,知识点掌握巩固,到了上复习课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因此,下阶段我将着力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并与有效复习课的课型相结合。
其实只有我们对每一节复习课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复习目标用不同复习课型,就能帮助学生做好每一次复习,做好每一次归纳总结。对复习课课型的改良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充分备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当然,这只是我这些时间来的对有效复习课研究的一点点尝试而已,今后我们还应通过更长时间的实践、更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持来坚持我们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中学地理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地理活动课设计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地理》考什么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学地理活动课将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巩固课本知识,延伸、积累课外知识,达到扩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中学地理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活动课就是让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西方国家的一些中小学流行“动手做”、“做中学”――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与当前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设计中学地理活动课的“三要素”和“四原则”
1、活动课的“三要素”
设计中学地理活动课要考虑和优化“活动主体”、“活动条件”、“活动对象”三要素,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习。
(1)活动主体:学生是参加活动课的主体,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即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活动。
(2)活动对象:所设计的活动应具有可操作性,必须从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学习需要出发。
(3)活动条件: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环境等条件,符合学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开展中学地理活动课的“四原则”
中学地理活动课的开展,要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遵循必要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3)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4)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三、地理活动课的实践
1、我校地理教学现状
我校初、高中部均开足地理课。初中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望强,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合作意识强。教师努力发掘初中地理教材的“新奇趣”,充分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和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课,注意变“单向的教师传授”成“双向的师生交流”。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创造性、实践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两个主题分别是: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在《大气的运动》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课堂实验,使用玻璃缸、烟、两个碗分别装有冰块和热水,来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活动设计意图如下: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高中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流星雨,寻找北极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等。
(3)设计网络活动课
通过网络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用计算机展示地理谜语、地理,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拼中国省区轮廓图、世界海陆分布图,观看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录像,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进而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重视过程评价,分享活动快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的最大浪费。”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只有书、不见人,要改变以往单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转而强调用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地理活动课中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有意识地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不断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
开展中学地理科技活动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对每堂地理活动课及时总结,尽可能用学生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使地理科技活动课步入“活动一总结经验一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活动课的质量,逐步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遥远,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地理如何创设情境贯穿课堂 情境设计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2020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初中地理-试讲+答辩+结构化》
链接: s://pan.baidu/s/1LYELCIFmDIAm5dBdFo_twg
?pwd=xygu 提取码: xygu2020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初中地理-试讲+答辩+结构化|中公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题本梳理5讲义|中公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试讲示范5讲义|中公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试讲+答辩4讲义|华图资格证统考面试-初中地理试讲教学案例李新广,1|华图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试讲+答辩史晓瑞,6|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13|课程说明-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txt|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华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提升班-中学地理-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把科学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强迫,学起来枯燥乏味,没兴趣”的问题,提出“在创设相关的情境中导学,是使学生乐学会学的有效途径”的论点,并提出科学情境 教学设计 的五种方法,同时阐明导学方式要灵活,要因人而“导”、生生互动,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 情境设计 创设 导学
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呢?需要“情境设计”进行导课。科学课程的科学性、实验性、通俗性和生活性为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教师把深奥的理论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去,学生觉得亲切、科学,可以提高其学习热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兴趣不断地予以观察,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用什么教学内容能使他们学得最起劲、最有效果;然后进行有效的情境设计,设置悬念,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一、科学情境创设的五个基本条件
1.科学情境是以情感境界为前提的
科学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环境下构成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是构成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学生把自己的生存与人类美好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精神享受的时候,才会出现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科学教学活动。
2.科学情境创设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
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在共同的知识探讨中进行的。如果学生对讨论所涉及的知识一无所知,或教师的知识比较贫乏,都会使这种创设运用和交流无法进行。
3.教师的业务技能是创设良好情境的保证
科学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必要的表达形式、呈现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姿态、板书、实验技能及信息技术、随机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具备创造情境的物质条件
由感性到理性是认识的普遍规律,而“境”是由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构成的。如直观教具、教学仪器、课件等物质都是创设情境必不可少的条件。只要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就可以使创造情境的物质条件充实和加强。
5.对学生的了解是情境创设的先决条件
前面四条,如果离开了针对性则失去了意义,而针对性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师和教材,提出希望和要求,从而设计出触及学生内在感情的良好情境。
二、“情境设计”导学的应用尝试
笔者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情境导学”方法有如下五种。
1.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如何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行为目标,教师以自身作为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望激出来”。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其好奇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知识,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3.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复习时,我创设这么一个情境:设计两种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法,所需器材请在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天平(含砝码)、刻度尺、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一端扎有橡皮膜)、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细线。要求:写出每种方法所选择的器材、测量步骤、所测量的物理量,并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写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要求学生能综合思考后才能理顺思路。在问题讨论中,学生积极探究,相互启发,必将开阔思路,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并会根据其他同学的结论做深层次的思索。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又可锻炼其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收获的目的。
4.创设温故情境,以旧促新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5.创设想象情境,催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巧妙地设置各种想象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设置的“情境”就是要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科学地产生新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手段。
三、尝试应用“情境设计”导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导学方式要灵活
导学具有灵活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境导学的方法,远不是情境导学的全部。灵活的导学方法,来源于丰富的课堂情境生成及即时把握能力。导学与学情是密不可分的,了解学情是教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导学材料,因为再好的课前设计都不能把课堂上所有的情节都设计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迅速且不断地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行多元化即时备课,对材料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可以给教学过程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导学要因人而“导”
因材施教,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通则,情境导学也应遵循。导学的方式也与导学的对象有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取分类诱导的方法,对学困生设置的问题情境难度要低一些,化解性、具象性的情境多设置一些,而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激励性、深化性情境多一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导学要生生互动
导学并不专属于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学识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喜好,所以有各自的知识范畴。教师应当充分应用这个差异,让他们根据课程内容自己设置相关知识的情境,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更能激发其内在动力,使之积极思考。所以,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时,先让学生评价、辩论。这时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努力搜索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甘落后的学习态度。学生中万马奔腾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导学情境。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有价值的科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陈 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4)
2.《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报刊社 2004~2005年)
3.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 2003)
4.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中)
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1一、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运用起来,给学生呈现出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地理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可是在实际的地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地理信息化教学,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有的教师认为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以前的教学模式抛弃,整堂课下来教师都在多媒体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的练习题进行展示,这和我们的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表面上运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实际上还是运用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部分教师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在教学实际中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得到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减少了在黑板上的板书,可是如果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水平上,这也是违背地理教学的实际目标的。另外,由于多媒体的课堂承载量比较大,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整个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二、优化地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地理教学的信息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一,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将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阐释。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地理现象的发生富有很强的空间感,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演示,学生接受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实现有效地模拟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教地球的板块运动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让整个地球的板块的运动过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时,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第二,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前提下,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针对教学实际课堂上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第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实际课堂的运用中,要适度把握,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的前提下,也要注重课堂的效率,注重课堂的时效性,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2
初中地理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理试题真可谓“无图不成题”。学习地理,一定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终得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3
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问题吧。”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记得有天在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这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
某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呢?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老师不要吝啬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在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节时,我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多使用无铅汽油,提倡骑自行车;多使用清洁能源,;有的同学说外出能乘坐公交车就不要使用私车,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这位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他们的回答,感到十分高兴。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环境条件所限,我国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地理教师在整体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职业认同感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继续教育能力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乏必要的支持条件等客观因素也在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以供探讨。
一、加强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的检视和反省,也就是教师对自己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通过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水平,形成对教学现象、问题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自我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提升素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应取多样化的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其自我反思的方式示例见表1。
二、参与专题沙龙
专题沙龙即以地理教学主题为载体,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热点、焦点和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活动,多以思考为主要形式,以观摩和交流为基本途径,以教学随笔、观后评议等反映活动结果。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本来就匮乏、外部发展环境较差,应积极主动地与同行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参与地理专题沙龙不失为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重庆市地理教师的民间组织———山水地理沙龙,就经常组织城乡地理教师共同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活动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促进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即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有、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题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地理教师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环境相对欠佳,教学不够丰富,无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学地理课程多由不具备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兼任,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因此,加强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校际合作,主要应突出以下方面。
1.共享
优质教育的匮乏是阻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统筹教学配置,联通各校校园网,实行教育教学、信息共享,应建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各校在教学设计、阶段检测、课件制作、活动实践、教育心得等方面,实行不受时空限制的共享。
2.教师互换
城乡协作学校之间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可让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同时轮流选派城市学校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到帮扶的农村中学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学校中学地理教师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
3.联合教研
协作学校之间应构建城乡一体化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定期会议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研究和解决共同存在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学校地理教研组的辐射示范作用。成立联合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2~3次研讨活动,相互听课和交流经验等,重点解决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利用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研究、研讨形式,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研模式。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与传统的教研模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问题及时进行研讨解决的需求,而且可以跨时间、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地畅谈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可借助以下几种平台。
1.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师展示自我、探讨交流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传统时空局限,展示其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自己及同行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和个人成长经验。借助博客,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可以说,博客为交通不便、欠缺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
2.学科QQ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QQ群教研逐渐兴起,这是利用QQ群聊功能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教研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QQ网聊支持文字、语音、的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研讨以及与优秀地理教师的零距离接触。活跃在中学地理教师中的学科QQ群很多, [email?protected] [email?protected] [email?protected] 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QQ群网聊,可以发现一个更宽阔的教研天地,拓宽视野、提升兴趣,也可以更直接地发送自己的困惑、思考、感想、收获等,与大家交流、共享,在群聊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有益的教学建议。
3.BBS论坛
与教师博客、QQ网聊相比,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也可能受到上网条件制约,不一定能适时参加网络教研,未能参与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回贴中收集相关信息,从他人评论中感受研究成果,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进行交流。
4.微信平台
互联网+时代,微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微信平台已经成为继博客、QQ群、BBS论坛之后开展教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网络工具,更为方便快捷、更注重隐私性。利用微信,可以实现共享,微信“朋友圈”具有的转载、转发链接等功能,加上文字、、等媒体传播以及语音对讲留言功能,非常便于信息的分享以及新的生成。对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更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关注最新的地理教学咨询,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谈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一)新学期开始初三地理进入总复习阶段,然而,复习课的内容往往因缺乏新鲜感而提不起学生兴趣,如何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是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
夯实基础求能力;依据大纲求拓展;把握核心求联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接手初三年级一、二、三班的地理教学,对学生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大体情况是一、三班是普通班,二班各方面情况较好;学生个体的了解,待教学工作展开逐步进行。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上学期的教材是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第一章:主要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及地图的有关常识,是学习地理之基础。
第二章:主要学习地球上的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海陆变迁、板块运动、地震与火山的分布。
第三章:主要学习天气的变化、天气预报及天气符号,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影响气温颁布的因素,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第二、三章是本教材之重点和难点。 第四、五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以识记为主。(下册暂略)
四、教学方法
积极实验探索洋思教学模式; 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注重学法指导,总结解题方法;精讲典型例题,培养创新思维。
五、复习过程
1、指出每一章节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让学生牢记。
2、分析每一章节的重点地图,学会分析、比较地图,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全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3、教师收集历年期末考试题中关于本章节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在测试中梳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寻找每一个重点、难点的突破口。
4、根据历年试题结构的分析,本教材的重点在第一、二、三章,第四、五章作为识记内容,也不可忽视。
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三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总之,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下,我严格按照教学和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
初三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范文(三)伴随着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虽然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但由于学科内容主要是反映通俗易懂的生活实际,故而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受开课时数的限制,地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这就迫使教师想方设法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最佳的策略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好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面对目前的现实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个人认为应当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全方位的素质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本学期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前教学设计准备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道理也就在这里。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因为目前各班人数在40个左右,层次差别较大。
3、高效性——课堂40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这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二、提高自身全方位的素质
1、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学案时做到“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使学生“浅入深出”,步步为营,逼近目标;其次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所涉猎,甚至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在编写教学案时,才能使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应用”和“拓展”的目的。
2、注重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备课和集体备课,制作完善导学案。第一步是个人课前备课;第二步是集体备课,初三地理组内讨论、点评;第三步是修改并印发学案;第四步是课后要通过课堂反思修改学案;第五步是将最后的学案制成电子稿,存档,作为后续教学使用。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1、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1) 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地理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
(2)xxx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xxx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xxx当中。
2、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尽量做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3、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4、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子杂志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习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及时进行反思
教师应该教有所得。目的是让自己更轻松,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把节约出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的体现个人价值的方面,做个科研型、博学型的教师。鉴优劣、品得失,所以在课后反思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这也是教师肩负教育的责任。
总之,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师,而只有最适合特定课堂的老师,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最有效实现特定目标的课堂。地理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地理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地理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内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索。
1、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秦岭一淮河”这节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传统房屋建筑的图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然后迁移到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从而导人新课。又如,在教学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一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哪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一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教学“海洋”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从陆地上的不可再生话题切入,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的意义。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迪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会有好处等。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我巧妙利用本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又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例如,在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教材里只说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以咸水湖为主,为什么是咸水湖却没有涉及,于是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所以湖水咸了;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蒸发量大的缘故。对学生提出的每个答案大家都可以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
5、构建多彩课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我国“神七”飞天,我开展了“宇宙星空探索”的知识讲座,从宇宙的起源,到各种天体的产生、发展、最终灭亡,来揭示宇宙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地球上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热情。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国水”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利用情况:(1)当地用水有哪几种类型?(2)当地用水分为几类?(3)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4)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阵地。如果每个地理老师都能巧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多彩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追求导入新课的有效性、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就不会再是神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